技术萌芽·星火燎原(2004年)

中国引进CRH动车组技术,开启高铁技术积累

2004年,是中国高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。这一年,中国铁道部启动了"引进先进技术,联合设计生产,打造中国品牌"的高速列车引进计划,开启了中国高铁技术积累的新纪元。

2004年初,面对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和有限的运力供给,铁道部组织专家团队赴欧亚多国考察,深入研究各国高铁技术,为引进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。

四方合作
技术引进启航

经过严格评估和谈判,中国最终选定了四家国际知名企业作为技术引进合作伙伴:加拿大庞巴迪、日本川崎重工、德国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。这些企业分别代表了世界高铁技术的不同优势和特点。

同年6月,中国与这四家企业分别签署了技术引进合同。合同规定了具体的技术转让范围、合作方式和本地化生产要求,为后续CRH系列动车组的研发生产指明了方向。

同步启动
生产基地建设

2004年下半年,青岛四方、长春客车、唐山机车等生产基地同步开始改造升级,为迎接高速动车组生产做好准备。工程师们开始系统性学习国外先进技术,为后续的技术消化吸收打下基础。

技术路线
四条引进通道

CRH1:引进庞巴迪Regina平台,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,设计时速200公里。

CRH2:引进日本川崎重工E2-1000系新干线技术,由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,设计时速200-250公里。

CRH3:引进德国西门子ICE3平台,由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负责生产,设计时速300公里。

CRH5:引进法国阿尔斯通新一代动车组技术,由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,设计时速200公里。

2004年技术引进

历史意义
星火燎原

2004年的技术引进决策,为中国高铁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通过"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"的发展战略,中国开启了高铁技术积累的新征程。这一年播下的种子,将在未来绽放出璀璨的光芒。

上一篇
思想启蒙·技术积累(1978年-2003年)
下一篇
自主启航·破晓之翼(2008年)